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关头,首都应急管理如何加强?

陶庆华 前线理论圈 2021-09-22
北京城市景观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月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是对我国应对公共安全危机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与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相比,近年来,随着“一案三制”(“一案”为应急预案,“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及“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基层治理改革不断深化,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北京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指出,我们有制度优势、有专业力量、有广大市民群众支持与参与,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役。北京市应站在首善之区的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总结这次全国各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的经验教训,加快推进首都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特大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贡献“首都模式”。

火神山医院

推动首都应急管理理念创新

一是强化首都应急管理源头治理。源头治理就是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完善首都应急管理体系,最根本的是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集中隔离和收治“四类人员”(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有效控制传染源,坚决切断传染途径,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首要任务。

目前湖北武汉、黄冈等多地参照2003年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模式,启动建设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病例医院,致力将疫情控制在局地,这是一个非常及时和有效的举措。其次,还要从根源上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关闭相关市场、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强化疫源疫病监测和把好在机场、车站、高速路口等处进行筛检的关口,避免因春运返程潮导致病毒蔓延。

二是推进首都应急管理依法治理。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建议北京市人大加快开展专题调研,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加快制定和出台北京市地方层面的《传染病防治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明确传染病分类与措施之间的对应关系,强化预防、控制措施的普适性。加快修订2008年出台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明确确认和宣布应急状态的程序和形式,明确及时准确公布疫情信息的途径和具体内容,明确公民在传染病防治和重大突发应急事件中的义务和权利,进一步将首都应急管理纳入法治的框架。

同时要加快推进配套立法的修订和出台工作,例如北京应在禁止和限制食用野生动物等方面率先出台相关法规,深入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

三是进一步完善首都应急管理系统综合治理。这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反映出国内一些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不高,重大公共卫生预防系统有待完善的窘状。建议北京市充分发挥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能作用,愈加仔细、审慎地检视疫情防控的整个链条、整个系统,全力弥补短板、填补漏洞,力求以精密的部署和切实有效的行动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2月6日,在北京通州新翠景园小区,社区工作者在小区门口堆起了宣传抗击疫情主题的雪人

激活首都应急管理主体参与

一是在强化政府底线思维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加快转变政府在首都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在法律法规保障、危机管理特别是重大卫生防疫事件的预案演练和组织安排、医疗卫生资源公平维护、为市场主体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引导、与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对公共健康和传染病防治领域的支撑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力度,加强统筹布局,坚决守住公共卫生安全底线,以最严格的措施和最充足的准备,控制重大公共事件带来的危害。

二是在激发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上下功夫。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和瓶颈,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体积极有序地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全主体全过程参与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发社会公众、志愿者、第三方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治理主体的参与疫情防控的热情。

科学组织专业力量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结合目前北京基层社区治理成效和模式创新,充分挖掘基层社区参与突发应急事件的潜能,落实网格化管理,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社会公众一方面要自我防护,保持高度戒备,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疫情报告监督工作。媒体做好舆论引导,科学传播权威信息。

三是在引导专业队伍科学防控上下功夫。专业化意味着坚持问题导向,尊重科学规律,杜绝用惯性思维作判断。建议北京以首善的标准推进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明确应急管理主体的职业身份,促进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强化应急管理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考核体系,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在疫情攻坚期,北京要充分发挥医疗专家和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动员号召相关专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战役,在控制传染、疾病诊治、疫苗药物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所有行动对标的尺度,引导公众按照专业化的方式方法进行自我防护,杜绝板蓝根、食醋、抗病毒口服液等药品滥用误用情况。鼓励专业人士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宣传和科普工作,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防护知识、解读疫情最新进展,回应群众关切,给焦虑的群众吃下定心丸,增强公众信心量。

2月3日,朝阳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心理咨询热线正式启用

创新首都应急管理方法

一是强化危机意识。一方面要强化决策者的危机意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要充分预估风险、绝不盲目乐观,甚至不惜“十防九空”。深刻认识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把首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形成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坚强有力、措施上精准管用的系统治理格局。

另一方面要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扩散过程中,多地相继出现聚集性病例,同时还暴露出农村地区在应对危机特别是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北京要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的全民重视程度,帮助市民树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意识,实现预警机制和演练机制常态化、规律化和专项化,大力提高市民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能力。

二是强化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北京市积极落实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等单位先后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成立了咨询团队,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协同合作,提供心理辅导、传染病防控知识科普、重大公共安全危机应对等咨询服务。今后要将首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干预形成制度化和流程化,将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纳入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目标中,推动其向“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转变。

三是充分发挥高端智库智囊作用。加快成立北京市疫情防控专家咨询组,持续研判疫情动态变化,及时为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决策提供科学专业的意见建议。

四是加大力度保持日常舆论监督畅通。依法做好重大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工作,建立定时定点的官方信息通报机制,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及时,引导公众稳定预期、坚定信心。积极推动日常舆论监督的常态化建设,畅通重大公共事件舆情监督机制,在客观报道中给市民和政府一面正确看待自我和他者的镜子,理性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进而形成对重大公共事件正确的认知合力。


作者:陶庆华,北京市人大常委、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


文章原标题《加快推进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思考》

责编:任征 陈薇薇

版式:林苗苗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视觉中国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